雅思考试主要是通过对考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能力的考核,综合测评考生的英语沟通运用能力,实现“沟通为本”的考试理念。对于雅思考生来说,也有很多考试难点和政策盲区需要帮助解答。今天雅思无忧网小编准备了泰州雅思6分班培训 如何建立团队 准快久 乐的激励机制,希望通过文章来解决雅思考生这方面的疑难问题,敬请关注。
院校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 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2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2020年,学校跻身《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内地高校前50;列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大学第102位,“中国大学评价”第116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 4个校区,占地2457亩,校舍面积93.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1亿元;图书馆藏书318万册。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59个本科招生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专任教师1688人,其中正高346人、副高63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2.3%,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比43%。拥有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8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500余人,学历教育留学生53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学校 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21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建有国家级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各类省级精品课程68门、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74部。承担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获“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47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有 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6个学科入榜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拥有国家“202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44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3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1项(重大项目13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4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学校位列202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排名第44位;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第72位。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2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 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江苏省*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作为全国首批 “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104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5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获批“中国*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牵头成立全国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加入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院、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设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海外分院5所。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科研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外事办公室共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党委学工部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咖啡时光・教授有约”主题教育网站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网站。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学校受教育部委托组织开展“推普脱贫攻坚”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相关活动被《新闻联播》等栏目广泛报道。,学校获首批 “全国文明校园”并蝉联该荣誉称号,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连续十次被省委、省*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校园”,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江苏师范大学是211吗
其他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不是211学校。江苏师范大学(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徐州市,是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江苏师范大学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
材料补充:
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1956年成立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高校。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2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
徐师大是一本还是二本
一、徐师大是一本还是二本 徐师大即 江苏师范大学 ,是一本大学,该校是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共建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实施高校。
二、徐师大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 是江苏省人民*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21年学校更名为 江苏师范大学 。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1亿元;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3个本科招生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 江苏师范大学 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21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几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9项(其中特等奖3项),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11个。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8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45部。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46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专任教师1560人,教授29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61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4%,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38.1%。目前我校有“*”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专家5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江苏特聘教授9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11人,“*”、国家“杰青”量级人才50人;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1人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为省“双创计划”人才,21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5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57人次入选省“青蓝工程”;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0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现有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0余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2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8项(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0项。在SCI/EI/CPCI/SSCI/A&HCI/CSSCI等索引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366篇,其中SCI一区、二区Top等期刊论文370篇,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2021年位列54位,江苏省内高校第8位,全球高校排名第428位。2021年,学校入围US News 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23。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科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2篇智库报告获中央*批示,9篇智库研究报告获江苏省领导批示。形成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形成“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开设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与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州、连云港合作共建 江苏师范大学 “一带一路”研究院;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80余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组建 江苏师范大学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师范大学 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学科性公司。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立师大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科技服务等创新业务探索。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21获批江苏省*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学校主动发挥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
学校加快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发展。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中国*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69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4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2021年注册国际学生700余人,其中学历生350余人。与美、澳两所大学联办孔子学院,其中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荣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培养资格。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现设“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和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基因组学实验室、药食植物实验室、聋人认知中心、教育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打造各类学生成长成才平台。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先后四次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连续八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和女足世界杯。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校园足球社团”“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评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教育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多个班级获全国、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和江苏省“周恩来班”命名表彰,获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奖项。
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2021年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江苏师大人将继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新时期校园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徐师大知名校友有哪些
部分杰出校友:(排名不分先后。注:此处仅列出容易查证的校友名录)
廖序东: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汉语学科的创始人。
吴奔星: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王进珊:现代著名剧作家、诗人
吴汝煜: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刘百川:教育家
张焕庭:心理学家
臧云浦:著名历史学家
罗其湘:地理学家
杨亦鸣:著名神经语言学家, 江苏师范大学 副校长
李程骅:扬子晚报总编辑
王维凯:淮安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鲍川运:美国蒙特利尔国际研究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何勇:联合国议员
洪亚平:美国Priceton Gllobal Synthesis公司总经理
茆庆国:中国盐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季志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万祖安:中煤能源山东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傅刚: 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崇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
尤建功: 南京大学 教授、数学系主任
严乃荣:休斯敦浸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
李桂根: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授
刘利: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周明儒:曾任徐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奚爱国: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民革泰州市委主委、泰州市青联副主席
张艳: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陈大伟:徐州市政协主席
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
王维国:淮安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徐振喜:宿迁市政协副主席
赵建华:连云港市副市长
郭殿崇: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
郭杰: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帅廷:香港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总裁
李学忠: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原浙江省统计局局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 ;
如何建立团队 准快久 乐的激励机制
本课题自2005年被江苏省教研室批准以来,课题组按照申报书中的计划如期进行了各项研究工作。2006年5月进行了开题,就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研讨,分21个子课题分别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和实际操作方案。三年来课题组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思路,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推动了学校的良性快速发展。本课题经过了3年多研究与实践,已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具备结题的条件,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请专家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5年江苏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其中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求教师教学的方式首先发生改变。但从传统的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来看,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准确、不充分、不深入,对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惰性与不适应,这一切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深入实施。于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如何打造一支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与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的认真实施,成为当时我校领导层的共识。
(二)当时我校的师资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当时我校师资队伍状况为:“学校有5 9个班级,在校学生32 1 9人,教职工2 4 6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教师2人、泰州市名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5人,中学高级教师9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4人。”应该说当时我校虽然通过引进、招聘、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二是名师、骨干教师偏少,特级教师多数不在教学一线;三是班主任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且,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优秀教师资源被“稀释”。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基于以上两点,课题主持人蒋建华校长本着科研兴校的宗旨,申报了“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寻找到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培养和发展机制。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新形势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等更为灵活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
3.研究、探讨、总结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激励措施、考核方案,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4.经过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总体执行情况概述
该课题于2006年5月正式开题,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成21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各子课题组分工明确,分别制定了专项子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组各明确一名负责人,负责日常的交流与研讨活动。课题组定期召开例会,讨论研究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和研究进度,全体成员共同探讨,通力合作,保证研究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由于总课题组始终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标,采用全面调控,重点攻关的研究方式,各专项子课题组均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然后总课题组进行了整合、总结。
1.选题立项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选题,聘请专家指导总体策划,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总方案文字报告,2006年5月开题,开题报告会参加论证的专家组成员有:省教研室主任杨九俊、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洪宗礼、语文特级教师任范洪、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林、泰州市教育局副书记孙平、泰州市教研室主任戈致中、泰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孙晓龙、泰州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朱三峰。专家们对本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作出充分的肯定,同时对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
2.调查研究阶段: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分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调研收集资料,了解教师队伍各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转型期适应新课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研究措施,进行实践,一段时间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法征求大家的意见,总结形成教师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分析整理资料,提炼经验、制定新的举措。2008年1月21日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主持人蒋建华校长对前期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说明近年来学校出台的政策与课题关系很大,鼓励教师通过课题载体,自加压力向更高层次迈进。提希望:①珍惜我校当前大好时机,明确奋斗目标,在实现学校发展大跨越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规划;②希望老师能不断进行新课改研究,加强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培养,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力争有特色,有亮点。③要求大家平时多留心多反思多总结,希望各子课题研究努力多出成果。
3.成果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各子课题和总课题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汇总各类研究成果,总结、反思,并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践层面的推广,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与子课题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路线,灵活地选用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有关新课程理念和有关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方面的重要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和学习,作为研究本课题的参考。这样既可以节省课题研究的人力财力,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
2.问卷调查法。对实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反馈信息和建议,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采集,及时掌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实践效果。
3.行动研究法。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进行教学行为反思诊断,研究建设新型教师队伍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边探索,边实践,边修正,边完善。
4.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骨干教师的成长经历进行案例剖析,建立个案材料,并作跟踪研究。
5.访谈调研法。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部分兄弟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了访谈和调研,以拓展思路,学习他人的先进做法。
6.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中所发现的成功经验、教训和存在问题,及时予以提炼总结。
五、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建立了一套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到了省五星级重点高中有关教师队伍素质的基本要求;撰写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获奖论文20多篇,同时制订系列激励评价方案并汇编成册;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师大学堂”、“设立名师工作室”、“定期进行市、区、校级三级骨干评选”等合理建议已得到采纳。
具体主要成果内容(部分已被《现代教育报》于2009年10月23日作专题推广)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新课程背景下转变了教师队伍管理模式
1.从控制性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
传统的学校管理较多的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行为采用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等带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教育性管理是指有利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健康、有效发展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①全力打造“善学、善思、善悟、善用”的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在新课改*成长,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
②建立标杆引领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级各类教育名家、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还启动了“校级名师”工程,通过评选校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让身边的骨干教师成为普通教师的标杆。
③用目标激励的方法激发教师的潜能。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填写“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个人规划”,让教师自我激励成长。
④全方位、多渠道建立教师学习、研修、奖励等保障机制。为教师参加省内、国内和出国考察培训、学术交流、在职读硕读博等一路开“绿灯”,尽最大可能提供机遇、经费补助或学术津贴;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申报国家、省市级教育规划科研课题或子课题;着力构建“学习型学校”平台,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建立 “教师发展学校”。
2.从师资培训的形式化转变为师资培训的过程性管理
①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跟踪研究。
②成立学习型组织――“四每”学习小组、开设教师论坛,让教师在读书中学习,在践行中反思,在思考中成长。
③分层次进行校本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主要进行教学常规工作的培训,班主任工作的培训,依托“青蓝工程”,新老结对,以老带新,采用听先行课、同课异授等形式,使得年轻人很快上路。对处于发展期的教师,引导其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教学问题,促进其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对处于成熟期的教学骨干,则搭建平台,促使其教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引领他们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师资培训的过程性管理是我校“精心、精细、精致”的管理理念的直接体现。
3.从对教师的单一型评价转变为发展型、协调型评价
教师评价应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
①在考评的目的上,从以面向过去为主的静止性评价、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考评,逐步转向以面向未来为主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②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纳入考评的范畴。
③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由过去学校对老师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
课题组先后研究出台了《江苏省泰州中学教职员工岗位津贴实施方案》、《江苏省泰州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培养工程评审条例及奖励办法》。
4.从强*师分工转变为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学校着力加强年级组和备课组建设管理。由年级组按照素质教育要求,鼓励各学科协同作战,形成互补。各学科备课组在年级组的协调下开展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在合作*进。
5.从制度约束、赏罚分明转变为人文关怀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校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关注“教师幸福指数”,真正形成让人民教师安心乐教的良好风尚。
我校在教师管理中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倡导“三要三也要”,即“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学生也要孩子、要质量也要身体”。学校计划每年为全体教师进行免费体检一次;请职业病防治专家、心理咨询专家为教师开设“如何预防、减轻教师职业病”和“如何调节教师的心理压力”等讲座;学校体育场馆每天傍晚对教职工开放两小时,并落实专人管理;每逢重大节日、教师的生日及意外情况等都进行慰问,努力为教职工多办实事;以及给教师发放学习书籍,组织观看大型文艺演出,创造舒适典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等人性化管理措施,都对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精神激励作用。
我校近年来的发展证明,在“以人为本”教师队伍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以上管理策略的引导,老师真正发展了,学校管理正朝着更科学、更*、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打造了一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班主任队伍
为了更加有效的鼓励和保障学校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定位
①班级管理实行*化。班主任采用*化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②班级活动讲究创造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班级教学更重视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社会体验化学习。班主任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建设独具特色的班集体。
2.建立新时期班主任培养激励机制
①以老带新,新*进。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实行班主任资格聘任制,同时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副班主任。充分发挥老班主任 “传帮带” 的作用,充分发挥年轻班主任的开拓进取精神,营造老少共进的良好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挑选出优秀的副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给他们指路子、压担子。班主任职位实行聘任制,考核不合格给以解聘。
②经验交流,榜样示范。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请工作有成绩、有特色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同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班主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展班级管理沙龙、开展“讲师德、讲奉献、比工作、比成绩”的竞赛活动。
③建立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学校对班主任按“德、能、勤、绩”进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评选制度。学校依据《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细则》,采取调查、问卷、汇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进行多方面考核,量化积分。考核结果与一年一度的评选先进挂钩,与表彰奖励、晋级晋职挂钩。
3.搭建培养平台,彰显班主任队伍的校本特色
①开设特色班,体现因材施教理念。近年来,我校开设了“宏志班”、雅思特色班、韩国留学生班、苏教国际班等班型,开拓了班主任的国际视野,锻炼和培养了一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本领的师资队伍。为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拓展多元办学渠道,我校与澳大利亚特拉雷根中学、英国埃赛克斯中学等建立了友好关系。
②在打造文化品牌,提高育人软实力。我校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办好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七彩之夏等精品项目。学校每学期都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以爱国主义和文明礼仪教育为主线,以“八荣八耻”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核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用传统美德、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熏陶学生、感化学生。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学校注重从实际出发,针对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充实教育内容。为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以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泰州烈士陵园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
(三)开展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搭建学习平台,助推教师进修
①加大图书馆的教育类图书藏书量。
②为教工阅览室订阅大量专业学术期刊杂志。
③定期不定期的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书籍、文章征订或印发给全校教师。
④建立电子阅览室。
⑤分期分批对全体教师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⑥积极搞好继续教育培训。大力支持教师在职读硕读博、参加国内外考察培训、学术交流等。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①加强理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知识、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的传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每年暑假,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
②开展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把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作为强化校本教研的一项重点工作。定期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交流、总结、反思,进行课例评析,进行以思考、研讨为重点的教学研讨。
③抓好教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提升。为落实“尊重+智慧+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总结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提升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以教科研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并通过“双稿酬制”等措施积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近几年学校每年均有250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④加强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坚持科研兴教理念,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先导位置,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方式的转变,深入推进新课改。近三年来,学校有已结题和新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6个、省级课题8个,其中,经教育部立项、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洪宗礼先生主持的国家“九五” 、“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吸收了国内外130多位知名专家参与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2008年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到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由洪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目前已在全国26个省市累计发行1.3亿余册。2008年10月,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省泰中隆重召开。
⑤加强教学交流,掌握最新动态。学校每年都要派送教师参加省、市、区及兄弟学校举办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推送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骨干教师培训班,让他们把最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最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带回学校,带进课堂。近年来,我校先后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首届研讨会、江苏省高中数学冬令营、江苏省高中物理和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泰州市新课程改革研讨会、面向全省公开教学活动等国家、省、市级大型教研活动。
⑤发挥评价作用,促进教师成长。每学期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组织教师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研讨活动,注重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促使教师在反思和实践中成长。
(四)构建了校本特色的重点高中教师教育培训模式
1.我思故我新――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践反思模式
每位老师无论在组内开课还是被推举为校内开课,都必须在开课的下周内将教学反思交至教务处,学校对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每学期组织评比一次。这样每位老师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螺旋上升,与新课程与学生共同成长。
2.青蓝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模式
学校制定详尽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除了常规的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业务考核外,还认真实施“青蓝工程”,让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尽快成长。每学年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评出“最佳‘师徒’”。
3.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引领模式
2007年5月学校以“ 抢占制高点,建设新泰中”战略思想为指导,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泰州实验学校”和“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充分依托中国教育学会的人才、管理、品牌、科研等资源优势,由学会为学校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两年多来,该合作项目运作势态良好,已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活动形式多样,每个月有高层次专家讲学报告、教学与教科研指导、或与专家学科同课异授、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校、教师和中国教育学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教师无疑是“ 发展”的主体,而学校是载体与“平台”,学会扮演的角色则主要是引领者。两年多来,特别受到老师们欢迎的活动是――分别对九门学科进行的“研究课”教学指导和“同课异授”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4.“四每”学习小组――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动力模式
2007年10月学校成立了学习型组织――“四每”学习小组。所谓“四每”,即每天读一点“闲”书(拓宽知识面的书,提高理论水平的书),每周写一点读书笔记,每月写一篇文章,每年发表1-2篇有质量的论文。要求全体教师共同营造书香校园,汲取新鲜的理论和信息,用理念指导实践;坐下身来作文,写教学设计,写教育叙事等;抽出空来思考,寻找身边的教学问题,在反思中成长。
5.有效教学论坛――教师专业发展交流合作模式
“有效教学论坛”是通过论坛让教师对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由部分教师做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与感想,供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每次论坛的形式视论坛内容、教师需求、环境氛围等确定,利用网络交流、教研沙龙、演讲比赛、经验总结会、专题研讨会等等。我们还定期开设“青年教师沙龙”,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使广大青年教师自发地组织成多种形式的“学习团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6.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激励模式
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个人规划”,让教师自己规划个人的近期(1-2年)、中期(3-5年)、远期(8-10年)专业发展目标,同时附上的一张细化的目标表,具体从教育、教学、科研、进修和总目标这五个方面细化分解,每年让老师们填写“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发展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年终对达标情况进行自我考核。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让教师与自己的过去比,看专业发展了多少;与同组的标杆教师比,看还有哪些差距;与同行比,看还需要……“个人规划”工作的启动触动了沉睡已久的个人奋斗的*,教师的工作*被激活了。
7.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成长模式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资料进行存档,并让老师定期进行反思小结:与自己的过去比,看专业发展了多少;与同组的标杆教师比,看还有哪些差距;与同行比,看还需要……让教师看着自己和他人的足迹成长,促进更快地自主成长。
8.名师工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导航模式
学校大力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在名师培育过程中,注重精神激励,榜样示范,典型引路。为进一步激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制订了《江苏省泰州中学校级三级骨干教师的评审条例》,并配套出台了校级骨干、市级名师、省级专家学术性津贴标准。近年来我校新增两个市级学科基地、一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本学期将有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挂牌。
(五)构建校本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发展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线教师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学理念统帅下,由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采取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方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使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了只凭经验和感觉,而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事倍功半的教学状况。
为此,我校把“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作为渗透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等。
以上就是雅思无忧网为您准备的访问雅思无忧网(https://www.yasi.cn/),了解更多雅思考试新消息,新动态。
雅思培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